中医术语解释
《望舌识病图谱》p127
三画
上逆:正常状态向下运行的脏腑功能,出现向上逆返的病理现象。如反胃、嗳气、呕吐等。
卫表不固:体表防御功能不坚固,免疫功能低下而出现多汗,容易感冒。
久病及肾:病久不愈,会累及肾脏功能,造成全身衰弱。
四画
化湿:用芳香的药物、食物,祛除湿邪。
化生:物质分解和合成的过程,概括了体内营养物质和功能状况中的变化。
化痰:使痰液稀薄、消除。或使内脏、器官的功能障碍(眩晕、医肠功能紊乱等)消除。
气:气概括了体内运动着的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和脏腑组织的活动能力。
气虚:体内精微物质及内脏功能、活动能力减弱。多见容易疲劳,四肢无力,语音低弱,食欲不振,动辄汗出等症状。
气虚血瘀:由于气的推动作用减弱,使血液运行迟缓,引起血液瘀阻的病变。
气阴两虚:气虚和阴虚同时出现的病证。多见全身功能减退,语音低微,气短,口干,神疲乏力,烘热汗出,低热等症状。
气虚水湿:由于气的推动作用减弱,导致水液代谢障碍,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清除,停留于体内,成为内生的致病因素。
气血两虚:气虚和血虚同时出现的病证。可以见到舌色和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心慌失眠、肢体麻木、妇女月经量少、动辄易汗,语音低微等症状。
气血两伤:由于疾病耗损机体的气血,造成全身气血耗伤。
气血两补:补气与补血并进的治疗方法。
气滞血瘀:多由于情志抑郁,气机不畅,导致血液运行迟缓涩滞,出现血瘀症状。
气为血之帅:气有化生血液、推动血行、统摄血液的功能,故称气为血的统帅。
心:中医学的心,概括了心脏、血管、循环系统和脑神经功能。有调控人体血液循环和精神活动的生理功能。
心火旺:心主神明(精神情志)的功能亢奋。如:心烦、失眠、舌溃疡、小便热赤等症状。
心火上炎:出现以头面为中心的热象,如面红目赤,头痛,口苦舌疮,心烦失眠等症状。
心肝火旺:心、肝二脏功能亢进,出现口疮,失眠,目赤,头顶胀痛,心烦,急躁易怒等症状。
心肾不交:心火过旺,肾水不足,水不能制火,而出现精神兴奋、不能入睡的症状。
心烦:心神不宁,情绪烦躁。
心病:概括了循环系统(心主血脉)和神经系统(心主神明)二方面的功能障碍。
心脉:心脏和血管。
水:在此,指体内的液体。
水火不济:心主火,肾主水,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主要表现为精神情志不得宁静,心烦、失眠等症状。
切诊:运用触、摸、按、压的手法诊察病情,称为切诊。
内热:由内脏功能亢进,出现的发热征象。
内热伤阴:由内热消耗体液和营养,造成机体阴液不足。
内风:肝脏功能障碍,引起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出现肢体振颤,四肢痉挛等症状,亦称为肝风。
中风:由于肝风内动引起突然昏仆、语言謇涩、肢体偏瘫等症状。
风邪:由气候变化等造成的致病因素之一。具有发病快、变化多、多并发症等特点。
风寒感冒:感受风寒之邪,引起怕冷、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清涕等症状。
风热感冒:感受风热之邪,以发热重,怕风,咽喉肿痛,口干、涕痰黄稠为主要特征。
风热犯肺:风邪夹热邪侵犯肺系,出现发热怕风,鼻塞涕黄,咽喉肿痛,咳嗽痰黄,胸痛等症状。
五画
丝状乳头:舌黏膜上皮形成细长色白的突起,称丝状乳头,是构成舌苔的主要成分。
四诊:中医采用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方法,称为四诊。
正虚邪实:感受病邪严重,机体抵抗力不足的状态。也可指体虚者有痰湿、瘀血停聚于体内的病理状态。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是健康者的舌象特征。提示机体生理功能正常。
白腻苔:苔色白,苔质颗粒细腻牢着,不易刮去。提示寒湿困阻的病理特征。
白腻中剥苔:舌苔白腻,中部舌苔剥落,露出光滑的舌底。提示寒湿未化,胃气胃阴已虚的病理特征。
白霉苔:舌苔有霉菌生长,提示正气大伤(抵抗力极差)、湿热秽浊之气泛滥。
性平味淡:作用平和、味清淡的药物或食物,有健脾、和中、利湿的功效。
六画
灰苔:苔色由白转黑的中间阶段,提示病程较长,病邪(寒、热、湿)逐渐深入体内的舌象特征。
灰苔干红舌:舌质干燥、舌色红、舌苔灰。提示病程较长,热邪深入,体内有伤阴伤津的征象。
血:中医的血,概括了血液及血液的营养功能。
血虚:贫血,面色及黏膜淡白,全身营养不良的状态。可见头昏目眩,心慌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月经量少,肢体麻木等症状。
问诊:通过询问病人及陪伴者,了解发病经过,病史以及与疾病有关问题,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血热:热邪深入血分,引起血流加速、容易发生出血等症状。
血热瘀血:高热消耗大量体液,使血液浓缩,血流速度减慢,循环功能障碍。
血热伤阴:血分有热,体内的水分和营养被大量耗损,造成阴虚。
红舌:舌色比正常舌红,是热的征象。
红点舌:舌黏膜蕈状乳头充血水肿舌面显见粗大的红点,是热盛的征象。
红绛舌:舌色深红,是热邪深重的征象。
红绛舌灰黄苔:舌色深红苔色灰黄。提示热毒之邪蕴郁已久,病情复杂难解。
红舌黄腻苔:舌色红、苔质腻而色黄,提示湿热交阻的病理变化。
红舌类剥苔:舌色红,舌苔部分剥落,但乳头尚未萎缩、舌苔再能复生。提示气阴不足,阴虚内热,丝状乳头生长不良。
舌下:舌体底下,又称舌腹面。
舌下肉阜:舌系带根部高突出呈半球状的软组织。
舌象:舌质和舌苔变化的综合表现。
舌色:舌体的颜色,与循环血液的功能状况有关。
舌诊:观察舌象,诊断疾病的方法。
舌疮:舌上溃疡。
舌苔:舌背面上敷布的苔状物,由丝状乳头为主体构成。
舌体:舌的肌性组织部分。
舌中:舌背面的中部。
舌乳头:舌黏膜上皮形成的突起,根据形状不同可分为蕈状乳头、丝状乳头、叶状乳头、轮廓乳头四种。
舌边:舌背面的二侧。
舌本:指舌根。
舌脉:舌下静脉。正常状况下,在舌系带两侧各见1~2支青紫色静脉,粗细约2.5毫米左右,长度不超过舌尖到舌下肉阜的3/5。
舌脉异常:舌下络脉增粗、伸长、曲张等异常变化。提示血脉瘀阻,循环功能障碍。
发物:进食后诱发疾病或使病情加重的食品。
芒刺:热性病发热严重时,舌蕈状乳头充血肿大,突出舌面如刺状。
老舌:舌黏膜纹理粗糙、干燥、坚敛苍老。提示病属实证。
伤食:由饮食过量,或饮食不洁,引起消化功能障碍。
七画
饮:体内呈水液状的病理性产物,停留在组织器官内,引起功能障碍。如胸水(称悬饮)、浮肿(称溢饮)等。
阴液:血液、津液等体内液体的总称。
阴虚:体液和营养缺少,出现眩晕,皮肤黏膜干燥,口干,大便干结,低热,升火,盗汗,手足心发热,或入夜精神兴奋等症状。
阴虚火旺:由于体内阴液不足,造成阴虚阳亢,出现低热、两颧潮红、心烦、失眠等容易兴奋的症状。
阴虚内热:由于阴液不足,引起发热症状,如手足心发热等。
阴邪:引起寒证的致病因素,如寒冷、湿气等。
阴阳:概括了天地万物中的相对性。中医学中的阴阳,主要指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的相互对立状态,如兴奋、分解、温暖、上升等属阳,抑制、合成、寒冷、下降等属阴。
肝:中医学的肝概括了部分消化系功能,并对精神情志、血液循环、自主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协调有关。
肝火:肝脏功能亢进,出现的热性症状。可见烦躁易怒,头痛目赤,胸胁胀满,疼痛如灼等。
肝火上炎:肝脏的热性症状,主要出现在头面部,如巅顶头痛,目赤口苦,急躁易怒等。
肝气: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出现情怀抑郁,胸闷喜叹息,两胁作胀等症状。
肝胆湿热:湿热之邪困阻肝胆,影响胆汁的分泌排泄,出现黄疸,胁痛,腹胀、便秘等一系列消化道症状。
肝脾郁热:由肝脾功能失调,出现以胃肠热证为主的病变。
肝风痰火:肝风、痰浊郁久而化火,成为内源性的致病因素。多出现面红目赤,眩晕振颤,甚至中风偏瘫等症状。
忌口:不吃影响疾病治疗和康复的食品。
邪:中医学的邪,泛指人体内外一切致病因素,亦称病邪、邪气。
邪正相持:病原体和机体抵抗力相持抗争的状态。
邪去正虚:在驱除病邪的同时,机体的抵抗力和生理功能亦已损伤。
助湿化热:促进湿邪(寒性)热性化,出现湿热并见的病证。
辛温解表:用性温味辛的药物,通过出汗驱邪外出,解除表证。
寒性体质:天生怕冷喜温热,体温偏低、容易腹泻等。
热性体质:天生怕热不怕冷,体温偏高,容易出汗,便秘等。
扶正:扶持正气,即增加抵抗力的意思。
别络:又称络穴,全身十五络脉各有一个穴位与经脉相联络。
补气:补充和振奋气的含量和功能。
阳气:指机体的能量,活力和体温等。
阳虚:机体能量不足,体力衰退,形体畏寒,内脏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阳虚水毒:由于能量不足,内脏功能低下,水液代谢障碍,体内液态的病理产物积滞,成为新的致病因素,称为水毒(痰、湿、饮)。
扬汤止沸:是指医者对发热患者没有从消除发热的病因上进行治疗,仅用治标的药物。
阳明腑实证:胃(足阳明经)肠(手阳明经)积热,引起便秘,腹满胀痛,下午高热等症状。
理气活血:疏通气机,使血液循行畅通。
利湿:通过利尿,祛除体内产生的有害物质。
运化:输送及化生营养物质的功能。
运输:将营养物质及水液输送到全身组织,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八画
拒按:病患部位用手按之疼痛或痛势加剧,患者难以忍受。
苦寒药:味苦性寒的药物。主要用于清热解毒。
实证:病邪盛而抵抗力强,两者相持抗争的病理状况,也指体内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聚所引起的病证。
实热:机体与病邪抗争,出现热性症状。
实热病状:持续高热,面目红赤,精神兴奋或烦躁,汗出较多,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洪大数实。
肾阳虚:肾脏阳气不足,出现全身生理功能低下,体温下降,腰酸水肿,阳痿、不孕等症状。
肾精:肾脏贮藏的精微物质,与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功能有关。
青紫舌:舌色泛青,提示血液循环功能障碍,发生缺氧的舌象。
青紫裂纹舌:舌色青紫,舌体有裂纹。提示瘀血内阻,机体营养不良的病理状态。
肠鸣:肠蠕动发出的声音。
肺:中医的肺,概括了呼吸功能,与血液循环、水液代谢,以及免疫机制的调节有关的多种功能及病理征象。
肺气宣发:指肺的呼气,汗液分泌,体温调节,气道通畅,津液的输布,发音响亮等功能活动。
肺气肃降:指肺的吸气,以及对通调水道,排泄大小便,清肃呼吸道等方面的作用。
表寒证:感冒的一种,出现怕冷重,发热轻,头身疼痛,鼻塞流表热证:感冒的一种,出现发热重,怕冷轻,咽喉肿痛,口干,清涕等症状。
汗出,涕痰黄稠等症状。
杨梅舌:舌面密布芒刺,如杨梅状。提示热毒深重。
九画
胃阴:包括胃的消化液,及滋润和生成舌苔的营养物质。
胃气:胃的消化功能,及其产生的能量。
胃气衰败:胃的消化功能丧失。
胃热伤阴:辛热的食物或药物影响,使胃液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减弱。
郁热:由于长期精神压抑不舒,造成慢性发热症状。
活血:扩张血管,加强血液循环功能,使体内的瘀血消除。
祛邪:祛除病邪。
急下存阴:高热损耗体液的状况下用通便的方法,使体温迅速下降,保存体液不致损伤过多,保持机体水、电解质的平衡。
经外奇穴:十四经脉以外的穴位。
经别:由十二经脉另行分出的一种循行在身体较深部的经脉干线
经筋: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的体表肌肉系统的总称。
经脉:人体运行气血,联系体内各部分的主要干线。
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凡直行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来的网络身体各部分的支脉称为络脉。
厚腻苔:舌苔厚,苔质颗粒细密牢着,不易刮去,提示体内有痰湿或食积困阻。
厚腻苔齿痕舌:舌苔厚腻,舌体胖有齿痕,提示气虚、水湿内停,痰湿交阻的病理状态。
津液:体内有益的水分和营养,包括腺体的分泌物等。
食积:由饮食不节,消化不良,引起的胃肠功能障碍。
食积类:由饮食不节,消化功能受损,引起的一系列病变
食滞不化:消化不良,食物停滞,引起肠胃功能障碍。
神明:是指神态、知觉、运动等生命活动的现象,与大脑、中枢神经的部分功能有关。
胆:中医的胆,概括了胆汁贮存、分泌,参与消化的功能,并与部分情志活动和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有关。
胖大舌:舌体增厚而大,边有齿痕,由舌黏膜水肿引起。
闻诊:通过听声音、嗅气味,诊察疾病的方法。
药补不如食补:适当补充营养,调整饮食结构,比药物治疗更有利于康复。
歪斜舌:伸舌时舌体向一侧歪,由舌神经麻痹引起,多见于中风先兆或中风后遗症。
十画
益气活血:益气和活血药同用,系改善血液循环的治法。
益气滋阴:补气和滋阴药同用,为治疗气阴两虚的治法。
益气生津:气能生津,补气与养阴生津药同用,可促进津液的化生。
益气补血:气能生血,补气药与补血药同用,可以加强造血功能。
热极:发热及伴随症状十分严重的阶段。
消暑清热:清除暑气,使体温下降。
暑:夏令季节的热邪,引起发热病症。
热极伤阴:由于体温很高,体内的水分阴液)被大量消耗,造成全身衰弱。
热证:感受病邪,引起机体功能亢进,出现体温升高或发热感,面红,口干喜冷饮,汗出,尿少黄赤,大便干燥等症状。
热性食物:增加热量,促进生理功能,使体温升高,会出现热象的食物。
热毒:引起热性病的病邪,如细菌感染的内毒素等。
脉诊:为通过切脉诊断疾病的方法。
养阴:补充津液和营养物质,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及各种营养的平衡。
凉血:清热降温,使血液和血液循环功能恢复正常。
健脾醒胃: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十一画
营血:指流动在血脉中的血液及生成血液的营养物质。在热性疾病发展过程中,营血是指病情深重的二个阶段。
黄燥苔:舌苔色黄,苔质干燥。提示热邪伤津的病理现象。
黄燥苔干裂舌:舌苔色黄,苔质干,舌体干燥有裂纹。提示邪热炽盛,病体已处于伤津脱液的严重阶段。
胸胁:胸廓的前面与两侧部。
胸胁苦满:胸胁部胀痛、闷满。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预防气候突然的异常变化,如骤冷、骤热,均能成为致病因素,对人体产生伤害。
虚证:由机体生理功能减退或体内营养成分损耗引起的病理变化。
虚热:由于身体虚弱而发热。气虚发热多出现于劳累之后,阴虚发热多出现在午后或傍晚。
虚不受补:身体虚弱,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不能受纳补益药物的治疗,反而出现脘腹胀满,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清热:用寒凉药物,清除热邪,降低体温。
清热解毒:清除热邪,解除病毒。
淡红舌薄白苔:舌色淡红,舌苔薄白,提示气血充盈,内脏功能健旺,是正常舌象。
淡白舌:舌色淡白,提示血虚或气血两虚等。
淡白舌白苔:舌色淡白少血色,舌苔白,提示气血不足,感受寒邪。
淡胖舌:舌体胖大舌色淡,提示阳气虚,水湿内停。
淡胖舌薄白苔:舌体胖大,舌色淡,舌苔薄白,提示阳气虚,水液停聚,运化失司。
淡胖舌白腻苔:舌体胖色淡白,舌苔白而腻,提示阳气虚,寒湿困阻。
淡紫瘀斑舌:舌色淡紫,舌面有瘀斑的舌象,提示阳虚血瘀。
梅核气:喉间似有梅核梗阻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饮食无妨,与情志有关。
望诊:依靠医生的视觉观察病情的方法。
十二画
温煦作用:温暖机体及营养作用。
温热散寒:用温性、热性的药物、食物,祛散寒邪,消除寒证。
温热病:感受温热之邪,引起以发热为主症的疾病,如急性传染病。
温热药:药性温热,能祛除阴寒之邪的药物。
温补:用热性药物或食物,补益身体,改善虚寒体质。
温补精血:用温热滋补的药物,使精血充盈。
寒邪:气温急剧下降,或低温刺激一类的致病因素。
寒证:感受寒邪,损伤阳气,出现怕冷,四肢不温,腹部冷痛,取暖可缓解,腹泻水样便等症状。
寒湿:寒邪及湿邪相兼致病,使机体生理功能减弱,代谢产物滞留,出现头重肢困,口中黏腻,消化迟缓,大便黏而溏薄等症状。
寒湿类:由寒湿之邪引起的一系列病证。
寒湿阻滞:寒湿之邪收敛,重浊,影响经络、脏腑的正常功能和气血运行。
寒性食物:消除内热,抑制生理活动,或使体温下降的食物。
寒痰:其特征是痰液稀薄而白。
寒热辨证:用四诊合参的方法,辨别疾病的寒热属性。
寒包火:体表寒邪阻遏,使体内热量不能发散,而引起外有寒象而发热不退的病理状态。
黑燥荅:舌苔干燥,苔色黑,提示热邪深重郁久,津液大量耗伤。
湿:外界气候潮湿或体内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致病因素,亦称湿浊、湿邪。
湿邪内阻:湿邪侵犯人体,引起以脾胃运化功能障碍为主的病证
湿热:湿邪和热邪同时致病。出现身热缠绵,口中苦黏,胸胁闷。
满,尿液黄浊,下痢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湿痹:湿邪侵袭人体,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沉重,肿痛,或麻木不仁等症状
滋阴:用滋补的药物,充养阴液。
滋阴生津:用滋补阴液的方法,恢复体液。
滋阴清热:用补充体液的方法,取得退热降温的疗效。
腻苔:舌苔的苔质颗粒细密牢着,不易刮去,由丝状乳头角化过化盛,代谢产物或黏液等沉积过多所致提示痰湿困阻的病理变
脾:概括了食物消化、吸收和输送功能。并与水液、营养代谢、造血功能等有关。
脾胃:胃受纳腐熟水谷,脾的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二者共同完成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生理功能。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消化吸收的营养,是化生气血的源泉。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是出生后形成的。脾胃功能是维持生命活动的营养来源。
裂纹舌:由舌黏膜营养不良,局部乳头萎缩,舌黏膜细胞之间断裂所致。
裂纹红舌:舌色红,舌体裂纹,提示阴虚内热或热邪伤津的病理变化。
裂纹淡舌:舌色淡白,舌体裂纹,提示气血两虚的病理变化。
十三画
暗红舌:舌色红而不鲜明,提示缺氧、血液循环不通畅。
瘀斑:舌面有青紫或紫褐色的斑点状色素沉着,提示瘀血内阻。
滑苔:舌苔湿润,多黏液,伸舌欲滴,提示水饮停聚。
强壮补益:运用以滋补肾精为中心的补益剂(包括补益气血阴阳),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
痰:由内脏功能减退,水液及营养代谢障碍产生的病理性产物。
又成为内源性致病因素。有形之痰是指痰液、肿块等病理产物,无形之痰体现在功能障碍方面。
痰浊:泛指体内黏液性的代谢废物,可影响正常生理功能,引起多种疾病,如胸闷,恶心,舌苔厚腻等症均与此有关。
痰热:热邪和痰同时致病,可出现痰液黄稠,胸部烧灼感,头眩升火等症状。
痰火上升:痰火症状主要表现在头面部,如头面升火,目赤,眩晕头痛,耳鸣等症状。
嫩舌:舌体组织轻度水肿呈浮胖娇嫩,光滑湿润,提示气虚、水湿停聚。
腹诊:通过按腹,观察腹壁的张力和压痛情况,诊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
解表:通过发汗将体表感受的病邪祛除。
十四画
精虚:精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肾精不足可造成肾的功能衰退,出现生长发育、生殖功能减退和早衰。
精血:肾化生和贮藏精,肝藏血,精血概括了肝肾两脏的营养物质及其功能。
膏粱厚味,助湿生痰:过食酒肉及滋补力很强的食物,会促使痰、湿等致病因素形成。
瘦薄舌:舌体瘦小而薄,提示机体营养亏虚,舌肌萎缩所致。
十五画
蕈状乳头:由舌黏膜上皮形成的突起,形状如蕈而得名,主要反映舌色。
增水行舟:运用养阴生津的药物,可以使干燥的粪便排出通畅,是治疗阴虚津液不足导致便秘的治则的形象比喻。
霉点:舌面因霉菌感染,出现的糜粥样白色斑点。
十六画
镜面舌:舌苔剥落殆尽,露出光滑的舌面如镜,由机体营养耗竭,舌黏膜乳头萎缩所致。提示气阴大虚,胃气衰败。
薄白苔:舌苔色白,透过舌苔可以清楚地见到舌底的淡红色,称为薄白苔。提示胃气、胃阴充盛,属正常舌苔。
薄黄苔红舌:提示感受热邪,内热亦盛,表里同热。
薄白苔舌边尖红:提示外感风寒,肺系、体表有热。
辨证:将望、闻、问、切四诊采集的临床资料,从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双方对比,进行综合分析辨别,作出结论的思维判断过程。
十七画
燥屎:大便干燥硬化成块状。
燥湿:用香燥药物,祛除湿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