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4
在从医50年间,盛老坚持践行其座右铭——“读书与临证,温故而知新,继承和发扬”,陆陆续续创制了三拗三子汤、疏宣七味汤、治咳六味汤、升降散结汤、退热五味汤、冬令扶正膏、固元汤、止泻汤、疏肝理脾汤、消食化痰汤等经验方,门下弟子随师学习后多以之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化裁应用于临床,屡有效验。
p116
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非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病程迁延,常反复发作。盛老经过长期临床观察,认为哮喘发作期主要病邪是风、痰、瘀,三者之中,又以风邪起主导性作用;缓解期主要病机是正虚邪恋,正虚有肺脾气虚、营卫失和、肺肾阴虚、肺脾肾三脏俱虚等,邪有风、寒、热、湿、痰、食等。风痰恋肺、营卫失和型,多见于有过敏性鼻炎史的特禀质患儿,表现为哮喘缓解期有鼻塞、流涕、鼻痒、喷嚏、咳嗽,平时多汗,治疗以调和营卫,益肺祛风。盛老常以桂枝汤为基础,重在调和营卫,合玉屏风散益肺固表,酌加风药辛夷、白芷、防风、蝉蜕等祛风宣窍,共奏调和营卫、益肺祛风之功效。
P109
医案4 朱某,男,5岁4个月,反复腹痛半年余,2014年4月24日初诊。
脐周痛,呈阵发性,不剧,可自行缓解,无呕吐腹泻,无发热,胃纳欠振,大便调,舌淡红,苔薄腻,脉细弦。西医检查: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正常,生化无殊,腹部B超示肠系膜淋巴结增大。治拟健脾疏肝。
处方:柴胡6g,枳壳6g,白芍12g,炙甘草6g,太子参10g,茯苓9g,炒白术10g,陈皮6g,桔梗3g,炒谷芽10g。此方加减治疗1个月,随访半年腹痛未再发。
按语 患儿腹痛反复,时作时止,痛而无形,长期胃纳欠振,苔薄腻,脉细弦,乃小儿脾常不足,运化不及,气机失常,肝脾失和。选四逆散疏肝
理脾,异功散益气健脾,行气化滞,桔梗升提上行,枳壳下降行散,二药互用,顺应脾升胃降之势,而增消胀散痞之力。肝气得疏,脾复健运,肝脾和调,腹痛愈。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阴阳两气均属不足。感邪后易寒易热,易虚易实,且往往寒热虚实相互转化或同时并存,故盛老认为临床治疗采用和解之法最为合拍,通过调和疏解,使患儿表里寒热虚实的错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和。和法用药平和,不涉及大寒大热、大攻大补,适合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故往往一药即愈。
P146
盛老师善于运用风药,在治疗小儿肺系、脾系、肾系等疾病上灵活运用风药均可取效。如对咽炎、喉炎、扁桃体炎等病证只要有咽痒即咳均为风邪未净,当配以荆芥、防风、蝉蜕等风药疏风宣肺,因势利导;治婴幼儿腹泻水样便,色青夹泡沫,肠鸣者常配伍防风、羌活等祛风燥湿之风药,祛风胜湿而止泻;治疗小儿肾病因感染复发时,在辨证基础上选用荆芥、防风、蝉蜕、羌活、苏叶等每多获效。因风药多入肺经肺主气,司呼吸,肺气宣畅,脾复升清,肾得封藏则三焦通调,水谷精微归其正道,实为正本清源之法。
P147-148 盛老治疗儿童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的学术特点
1.擅长风药,轻可去实
风药质轻味薄无碍胃气,轻可去实,适合小儿“脏气轻灵”“随拨随应”之特性。又因风药辛散为主,如荆芥、蝉蜕、僵蚕、辛夷、白芷等,开皮毛,疏宣腠理、肺气,可达到解表驱邪的目的。盛老认为儿童上呼吸道咳嗽过程中均有风邪未净,故在治疗儿童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中加用风药,可提高疗效。
2.顾舞中州,从脾治肺
小儿脾常不足,盛老在临床治疗中以后天为本,牢牢把握脾胃燥湿相济,刚柔配伍的特点,十分注意脾胃气机的升降,处方中配以柴胡、枳壳、陈皮、佛手等气分药,条畅气机,斡旋中土。在治疗儿童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时,盛老常选用异功散、六君子汤等培土生金,从脾治肺。
3.用药平稳,法当和解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感邪后易出现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故盛老在儿童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的治疗上常以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等温并用,消补兼施,调和肝脾,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4.承前启后,依法创方
盛老处方用药上尽可能达到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形成辨证论治的精密体系。不仅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不断创新,而且结合现代药学的研究,
加以应用,如用苍耳子散加味治疗鼻炎引起的儿童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用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咽炎引起的儿童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均获得良好疗效。
总之,盛老认为儿童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的病程中均有风邪未净,当配以辛温、辛凉的风药疏风解表,宣畅肺气是其正治之法,诸如荆芥、防风、桑叶、菊花、薄荷、蝉蜕、僵蚕、辛夷等,辛散清扬,不仅能开皮毛,疏腠理,宣肺气,达到解除表邪的目的,而且在解表的同时可以调理营卫之气,疏通血脉而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即符合“祛邪而安正”之理。盛老更善于运用风药治疗儿科疾病,因风药质轻味薄,轻可去实,味薄又无碍胃气,尤适合小儿“脏气轻灵”“随拨随应”之特性。在具体临床选方用药上,盛老认为选择切合辨证的方剂是临床治疗成败的关键。
P153盛老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经验总结三期二法论治
急性期为呼吸道急性感染期,按照相应的疾病进行辨证、如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急性期的治疗以祛邪为主。呼吸道感染急性期已过,但风热痰积等余邪未尽,正气已伤,临床表现为咳嗽反复不已,或鼻塞清涕,或咽痒咳,或喉中痰鸣等;病程大于半个月者,可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肺、脾肾不足之象。迁延期的治疗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正复邪自退。恢复期无明显呼吸道感染症状,以本虚为主,有肺脾气虚、营卫不和、肺肾阴虚等不同证候,久病可累及肾,而学龄前儿童尤以肺脾气虚多见。
1.扶正法
(1)肺脾气虚证:多见于后天失调,喂养不当,母乳早断的小儿。临床表现为屡受外邪,咳嗽反复不已,喉中有痰自汗或盗汗,鼻常流涕,或倦怠乏力,胃纳欠佳,面色少华,大便偏溏,舌淡或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无力。治拟益气健脾,培土生金,方选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2)营卫失和证:在病程的迁延期和恢复期,临床表现为反复感冒,咳嗽反复不已但又不甚,动则多汗,入睡易汗,遇风遇凉则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增多,舌淡或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滑。治以调和营卫,方选柴胡桂枝汤加减。
(3)肺肾阴虚: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素体内热或反复外感风温热毒之邪,或长期饮食肥甘,伤津耗液,临床表现为咳少痰,咽喉干燥或疼痛,或觉咽痒不舒,大便偏干或正常舌红或正常,舌苔薄净或花剥,脉细弦或无明显异常。治以养阴生津,方选生脉饮合养阴清肺汤加减。
2.祛邪法
(1)风邪恋肺证:风邪日久恋肺则肺窍失宣,临床表现为咳嗽反复不已,鼻塞流清涕,或咽痒干咳,或频频清咽等治疗可在扶正基础上酌情祛风、利咽、宣窍、润肺等,予苍耳子散、治咳六味汤(桔梗、甘草、蝉蜕、僵蚕、苦杏仁、浙贝母)、疏宣七味汤(桔梗、甘草、荆芥、防风、蝉蜕、僵蚕、薄荷)、养阴清肺汤等加减。
(2)痰阻气道证:痰有热痰和湿痰之分,热痰表现为咳嗽未净,痰稠或黄不易咯,舌偏红,苔黄腻,脉滑,药用浙贝母、苦杏仁、竹沥半夏等湿痰表现为咳嗽痰多,喉中痰声辘辘,舌偏淡或正常,苔白腻,药用白芥子、姜半夏、陈皮、茯苓等。
(3)食积内滞证: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能自节,如平素嗜食肥甘厚味,食积体内,阻滞气机,积久化热,痰食互滞。临床可表现为咳嗽以前半夜为甚,睡眠不宁,或伴低热、手足心热,兼见胃纳欠佳或喜食肥甘,口臭,大便干燥或臭秽,舌偏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药用莱菔子鸡内金、神曲山楂等;热象明显者药用连翘、黄芩等;大便秘结者药用槟榔、大黄等。
(4)气滞血瘀证: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痰阻气道,气机不畅,日久气滞血瘀,临床表现为咳嗽反复日久,肺部啰音持久不消,舌偏暗,指纹紫滞或脉细涩,药用丹参、桃仁、当归等。
(三)恢复期经验方介绍
恢复期是RTTI临床干预重点,盛老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扶正颗粒、调和营卫颗粒,介绍于下。
(1)扶正颗粒:太子参6~9g,茯苓6~9g,麸炒白术6~9g,甘草3~6g,黄芪6~9g,防风3~6g,当归6~9g,石菖蒲3~6g
扶正颗粒由《医宗金鉴·幼科心法》之扶元散化裁而来。该方重在治脾,执中央运四旁,以后天补先天,中焦之治可达事半功倍之效。黄芪、防风突出补益脾肺之气,尤以补脾为主,培土以生金;当归养血活血,调和气血;石菖蒲辛温芳香醒脾。
p158-159 (三)脾肾气虚型鼻鼽
案例3姜某,男,11岁6个月,2009年1月13日初诊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鼻痒鼻塞严重,清水鼻涕较多,晨起症状明显,且时有打喷嚏,稍有咳嗽,扁桃体Ⅱ肿大,易化脓平时使用抗生素后易腹泻,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服用氯雷他定、酮替芬等抗过敏药物治疗,初有效,现不应。中医治拟温阳散寒,疏风解表。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处方:生麻黄6g,淡附片9g,细辛3g,射干6g,蝉蜕6g,僵蚕9g,桔梗6g,甘草6g,浙贝10g,黄柏9g,砂仁(后下)9g,黄芩9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7剂后患儿诸症缓解,鼻塞流涕及打喷嚏显著减少,无咳嗽咳痰。
P170-172
(一)三拗三子汤合苍耳子散
三拗三子汤是盛师的一个验方。全方由炙麻黄、苦杏仁、炙甘草、炒苏子、炒葶苈子、炒莱菔子、桔梗、枳壳组成。它化裁于三拗汤和三子养亲汤。将三子养亲汤中的白芥子换成了泻肺平喘的葶苈子。全方有宣肺药,有降气药,有消食化痰药,有泻肺达痰药,通畅气机,共奏宣肺降逆,涤痰平喘之功。苍耳子散出自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全方由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组成,具有祛风通窍,开宣肺气的作用。临床上我常将两方合用加减用于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咳嗽变异型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中医辨病属哮喘,辨证属外寒里热、寒热夹杂型患儿。临床辨证应用每每获良效。
医案 陈某,男,9岁,咳嗽气促2日,216年9月28日初诊
患儿2日前开始咳嗽,呈阵发性,昼夜均咳,伴气促,少痰,无发热,鼻塞重,流清涕,晨起喷嚏多,鼻痒,胃纳减少,大便偏干。查体:气稍促,咽红而肿,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哮鸣音,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既往有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病史。治拟疏风开窍,宣肃化痰。
处方:炙麻黄9g,苦杏仁9g,甘草6g,炒苏子6g,炒葶苈子(包)6g,炒莱菔子9g,桔梗6g,枳壳6g,浙贝9g,地龙6g,炒苍耳子9g,辛夷9g,白芷9g,薄荷(后下)5g。5剂。面同小
复诊:气已平,咳嗽明显较少,仅晨起时咳嗽,有痰能咯出,鼻塞缓解,无流涕,喷嚏少,胃纳增,大便调,舌淡红,苔薄腻,脉滑数。继拟清肃化痰治疗。
按语 患儿咳嗽,气促,咽红而肿,大便偏干,提示患儿体内蕴热;鼻塞重,流清涕,舌淡红,苔薄白,提示外感风寒,此次发病乃寒热夹杂。故选用三拗三子汤合苍耳子散疏风散寒,开窍,宣肃平喘,使表解里清,咳嗽自平。
(二)升降散结汤合养阴清肺汤
升降散结汤是盛师的一个验方。全方由僵蚕、蝉蜕、片姜黄、大黄、桔梗、甘草、浙贝母、三叶青组成。它化裁于清代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中的升降散。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一升一降,加浙贝、三叶青清热解毒,散结化痰,桔梗加甘草合桔梗汤之义宣肺利咽。养阴清肺汤出自清代郑梅涧的《重楼玉钥》。全方由生地、麦冬、玄参、甘草、薄荷、贝母、丹皮、炒白芍组成,具有养阴清肺,解毒利咽的作用。临床上我常将两方合用加减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咽炎,中医辨病属咽喉源性咳嗽,辨证属阴虚内热,感受风热或燥热之邪的患儿。临床辨证应用每获奇效。
医案 张某,女,5岁8个月,反复咳嗽1年,加剧5日,2018年3月15日初诊。
患儿近1年来反复咳嗽,呈清嗓咳,伴咽干,时有咽痛,近5日感冒后咳嗽加剧,咽痒后即咳,胃纳可,大便干,2~3日一解。查体:咽红而肿,咽后壁可见滤泡增生,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拟疏风清宣,养阴濡咽处方:炒僵蚕6g,蝉蜕6g,片姜黄6g,生大黄3g,桔梗6g,甘草6g,浙贝母6g,三叶青6g,生地6g,麦冬6g,玄参6g,丹皮9g,炒白芍9g。7剂。
复诊:咳嗽少许,咽部不适感消失,大便变软,1~2日一解。舌淡红,苔薄,脉细数。继拟养阴利咽治疗。
按语 患儿长期咳嗽,咽干、咽痛,大便干,提示患儿素体阴虚内热,此次感受风热之邪感冒后咳嗽加重。故选用升降散结汤合养阴清肺汤疏风、散结、宣清、养阴、利咽,使邪去阴增,咳嗽自平。
(三)消食化痰汤合小柴胡汤
消食化痰汤是盛师的一个验方。全方由姜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神曲、山楂、杏仁、浙贝、炒莱菔子组成。它化裁于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中的保和丸。方中用莱菔子、神曲、山楂消积导滞,二陈汤健脾化痰,合杏仁、浙贝清降化痰散结。小柴胡汤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全方由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组成具有和解少阳之功效。临床上我常将两方合用加减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咳嗽中的胃食管反流或呼吸道感染后咳嗽,中医辨病属咳嗽,辨证为积咳者。临床辨证应用屡试不爽。
医案 赵某,女,3岁5个月,反复咳嗽2个月,加剧3日,2017年10月2日初诊。
患儿近2个月来反复咳嗽,主要在前半夜,有痰,黄黏痰,近3日感冒后咳嗽加重,昼夜均咳,仍以前半夜为多,痰色黄,无发热,无鼻塞流涕。患儿平素挑食,喜肉,口中酸臭,磨牙,夜卧宁,大便干、酸臭,1~2日一解。查体:咽红而肿,两肺呼吸音粗,唇红舌红,苔黄稍腻,脉滑数治拟消食导滞,理气化痰。
处方:柴胡6g,黄芩6g,姜半夏6g,陈皮6g,茯苓9g,甘草6g,焦神曲9g,生山楂9g,杏仁6g,浙贝9g,炒苏子6g,炒葶苈子(包)6g,炒莱菔子9g。7剂。
复诊:咳嗽基本消失,咯痰少,口臭减轻,仍时有磨牙,大便变软,1~2日一解,舌红,苔薄腻,脉数。继拟肃肺健脾化痰治疗。
P175-178
盛老师拟定了“早熟1号方”,全方主要组成为生地、黄柏、知母、萸肉、丹皮、茯苓、泽泻、元参、鳖甲、柴胡、郁金、炒白芍。其主要功效为滋养肾阴,清降相火,主治外周性性早熟或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早期。本人将此方运用于临床实践,疗效颇佳。
医案1患儿,女,5岁7个月,因左乳房增大伴疼痛1周就诊。
患儿1周前诉左乳房处疼痛,家长检查发现左乳房增大,无发热、头痛、腹痛等不适,胃纳佳,大便每日1次成形。查体:身高115cm,体重19kg,一般情况可,精神佳,身材匀称,无畸形,心肺听诊无殊,腹软,无压痛,未及包块,肝脾未及肿大,左乳房为B2期,有硬结,右乳房为B1期,外阴无增大,无阴毛。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数辅助检查:子宫卵巢B超示未见增大;肾上腺B超示未见明显异常。血性激素检查示SH3.12U/L,LH0.05U/L,E2<36pmol/ml骨龄:5.5Y。西医初步诊断:外周性性早熟。
中医诊断:性早熟(阴虚火旺型)。治宜滋阴降火。
方药:生地9g,黄柏6g,知母9g,萸肉6g,丹皮6g,茯苓9g,泽泻6g,鳖甲9g,柴胡6g,郁金6g,炒白芍9g,夏枯草6g,炒枳壳6g,桔核6g,山楂9g。颗粒剂7剂。每日1剂,分2次开水冲服。
复诊:患儿左乳房疼痛消失,左乳核硬结缩小,胃纳可,大便无殊。以原方巩固治疗2周。
三诊:患儿左乳房硬结消退,无特殊不适,胃纳、大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平数。以原方加减(生地9g,黄柏6g,知母9g,丹皮6g,茯苓9g,鳖甲9g,柴胡6g,炒白芍9g,炒枳壳6g,橘核6g,山楂9g)治疗2周。病情控制,停药观察。
按语 患儿是典型的外周性性早熟,属阴虚火旺型,主要从肝肾论治,治宜滋阴降火,以早熟1号方加减治疗,疗效明显。
医案2 患儿,女,8岁5个月,因乳房增大1个月余就诊。
患儿1个月余前出现双乳房增大,时有胀痛,无发热,无头痛,无腹痛等不适,胃纳佳,大便1~2日一次,偏干。查体:身高130.5cm,体重24kg,一般情况可,精神佳,身材匀称,无畸形,心肺听诊无殊,腹软,无压痛,未及包,肝脾未及肿大,双乳房为B2期,有硬结,外阴无增大,无阴毛。舌尖红,苔薄,脉弦数。辅助检查:子宫卵巢B超示子宫大小为2.1cm×1.5cm×1.3cm,左侧卵巢大小为1.9cm×1.7cm×1.4cm,内见2~3个直径>4mm的卵泡,右侧卵巢大小为2.1cm×1.4cm×1.5cm,内可见多个直径>4mm的卵泡;肾上腺B超示未示明显异常。血性激素检查示fsH5.22U/L,LH0.32U/L,E2<36pmol/ml。骨龄:9Y。西医诊断:青春期发育过早。中医诊断:青春期发育过早(阴虚火旺型)。治宜滋阴降火。
处方:生地10g,黄柏6g,知母9g,萸肉6,丹皮9g,茯苓9g,泽泻9g,鳖甲9g,柴胡9g,郁金9g,炒白芍9g,玄参9g,夏枯草9g,炒枳壳6g,橘核6g,山楂9g。颗粒剂14剂,每日1剂,分两次开水冲服。
复诊:患儿乳房疼痛消失,乳房硬结缩小,胃纳可,大便无殊。以原方加减巩固治疗2周。
三诊:患儿乳房硬结消退,无特殊不适,胃纳、大便正常,舌红,苔薄,脉弦数。以原方加减治疗2个月。病情控制,停药观察。
按语 患儿为青春期发育早期,属阴虚火旺型,治宜滋阴降火,以早熟1号方加减治疗,疗效明显。在早熟1号方中基本方知柏地黄丸是滋阴降火的代表方。方中元参、鳖甲、柴胡、郁金、炒白芍消除乳房硬结;柴胡疏肝经之气滞;郁金、白芍通肝经血络肝经气血舒畅则硬结可消,疼痛可止。加夏枯草、橘核以软坚散结;加枳壳以理气止痛。
医案3 赵某,女,7岁,2013年9月15初诊。
乳房增大隆起伴疼痛半个月。查体:双侧乳房增大,约为B2期,乳晕发育明显,左侧约1.5cm×1.5cm,无硬块压痛,右侧乳晕为1.5cm×2cm,有肿块质硬且压痛明显,其余生长发育与同龄人无异,B超检查未发现子宫和卵巢体积增大。其家人述其最近情绪波动较大,较以往易激动,夜晚入睡较困难,常闻其叹息,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西医诊断:性早熟。治拟疏肝健脾,软坚散结。
处方:炒柴胡10g,炒白芍10g,当归10g,甘草6g,茯苓10g,浙贝10g,荔枝核10g,焦山楂9g,焦山栀10g,炒麦芽10g,川楝子10g,广郁金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二诊:患儿乳房发育未进展,疼痛减轻,睡眠改善,情绪稳定,继进上方2周,肿块疼痛消失。
三诊:患儿病情已稳,继予成药逍遥丸缓进1个月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生长发育与同龄儿童无异。
P180-182
同一疾病,四诊不一,辨证不同,施治亦截然不同。例如,以儿童最常见的发热为例,根据临床辨证的不同,有风寒、风热、湿热、暑热等证的区别,治疗也相应地有所区别。下面分享几个典型医案。
医案1 焦某,男,3岁,发热2日,2018年1月4日就诊。
患儿2日前出现发热,不咳,无鼻塞流涕,偶有鼻衄,期间家长予以口服2次退热药,体温未退至正常,维持在38℃左右,精神稍软,胃纳可,二便无殊,舌红苔薄腻。时值寒冬之际,患儿外感风寒,卫阳被束,邪正相争,故而发热。患儿近日饮食不节,脾不运化,湿浊内生,发热2日,寒邪入里,从阳化热,湿热焦灼不化,故发热不退。中医诊断为湿热内蕴证,治以清热化湿,解肌退热。
处方:苦杏仁6g,豆蔻3g,生薏苡仁15g,厚朴6g,姜半夏9g,滑石6g,生甘草3g,柴胡9g,黄芩9g,葛根12g,羌活9g,白芷6g,芦根20g服药1剂后,患儿身热全退,精神好转,诸症皆除。
按语 患儿年幼,脾常不足,平素喜食荤腥油腻,脾不运化,饮食阻于肠胃,而不化,痰浊内生,困于中焦,郁久化热,湿热内蕴,又外感风寒,引动内邪,内外焦灼,因湿性黏腻,故发热不退或退而不全。舌红苔薄腻均为湿热内蕴之象。方中以三仁汤清利湿热,又加柴胡、黄芩、葛根、羌活、白芷,含柴葛解肌汤之意。三仁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由杏仁、豆蔻仁、薏苡仁、滑石、通草、淡竹叶、半夏厚朴组成。其病因是感受暑温之气;病机是湿温初起,邪在气分,卫阳郁而不宣,湿性重浊,其性黏腻,易阻气机,湿遏热伏,以致发热反复不退。此例患儿虽病在隆冬时节,并非感受暑温之邪,但寒邪入里化热,与体内之湿气相互焦灼,产生湿热内蕴之象,病机亦是湿热相搏之证,与感受暑邪有相似之处,故而采用三仁汤清热化湿。
医案2王某,男,4岁,咳嗽1周,发热1日,2018年1月24日就诊。
患儿1周前出现咳嗽,咳嗽不剧,喉间有痰,余无不适主诉,1日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为40℃,伴鼻塞流涕,涕清,无恶心呕吐,精神尚可,胃纳较前减少,大便呈糊状,咽稍红,舌红苔薄腻。患儿内有痰湿,咳嗽有痰,又外感风寒,故见发热,鼻塞流涕,寒入大肠则大便溏薄。中医诊断为外感风寒证,治以解表散寒,解肌退热。
处方:柴胡9g,黄芩9g,党参6g,姜半夏9g,炙甘草6g,红枣6g,桂枝6g,炒白芍9g,葛根10g,生麻黄3g,生姜3片。
患儿服药1剂后,身上微汗出,体温逐渐下降,至次日清晨,家长回报体温降至正常,再服1剂,咳嗽明显好转,鼻塞流涕诸症亦除。
按语 患儿外感风寒,寒邪束表,邪正相争,肺卫不宣,故出现发热咳嗽,鼻塞流清涕;患儿素体脾虚,内有痰湿,又肺与大肠相表里,风寒之邪下入大肠,寒湿相搏,则患儿出现大便偏溏之症。方中以葛根汤疏风散寒,并加小柴胡汤解肌退热。葛根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由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伤寒论》第32条言:“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其病因为太阳与阳明经同时感受风寒邪气;病机为太阳与阳明合病,太阳表邪不解,阳明里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致里气升降紊乱出现下利。此案患儿发热咳嗽,鼻塞流清涕,大便溏薄,皆符合此条病因病机,故而用葛根汤解表散寒,升发清阳。
口腔溃疡、舌炎,尤其是反复发作的溃疡,是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在儿童中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但因其对学习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家长往往容易忽略,同时西医药也没有特效药,也很容易复发。中医治病,不离阴阳。疾病的发生,其实就是阴阳失调,若阴平阳密,则身体康健无病。所以治病的根本就在于调节阴阳。口腔溃疡发于口内黏膜,与心肝脾胃等脏相关,多为热证,但又有实热证、虚热证、上热下寒证的不同。临床上根据辨证之不同治疗亦有不同。但现代人多认为溃疡乃是热证,故而多喜用清热解毒之品。然不知过用寒凉之品,致使中阳受损,甚则损及肾阳,虚火上浮,导致上热下寒之证,故临床上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舌炎较多为上热下寒、寒热夹杂之证,治疗以降阳和阴,平调阴阳为主,方可选用甘草泻心汤。
医案3 潘某,男,10岁,舌炎反复发作半年余,再发1周,2018年4月26日就诊。
患儿自2017年8月以来舌炎反复发作,平均每月发作1次,1周前无明显诱因舌炎又作,无发热,舌边疼痛,面色欠华,胃纳欠振,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夜寐安,大便偏干,腹平软,咽稍红,舌尖稍红,苔薄腻,舌边可见一处破溃,脉弦滑。患儿心胃热炽,胃火上炎,则舌体破溃糜烂反复发作,发作日久,患儿长久多次使用寒热之品,致使脾阳受损,运化受阻,则胃纳不振,面色萎黄不华。中医辨证为上热下寒证,治以清上温下,调节阴阳。
处方:炙甘草10g,姜半夏9g,黄芩9g,黄连3g,党参6g,干姜5g,大枣6g,生石膏(先煎)15g患儿服药2剂后,上症明显好转,服药5剂后舌体破溃发炎之处已缓解愈合,疼痛缓解,胃纳较前增加,大便转润,巩固用药1周后患儿舌炎无反复,至今未发作。
按语 患儿平素中焦有热,胃火炽盛,上蒸于口中,则舌糜烂破溃;又因过用寒凉,伐伤脾阳,脾土不振,则胃不受纳,脾不运化,胃肠蠕动无力,故而纳呆,大便偏干。方中以甘草泻心汤和解阴阳,酌加石膏清泻胃火。甘草泻心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由炙甘草、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大枣组成。《伤寒论》第158条言:“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结,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P184-186
对儿童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的辨证论治
1.风痰恋肺,肺卫失固
辨证要点:清晨发作性咳嗽,鼻塞流涕或鼻痒多喷嚏,平时多汗,遇风遇寒则咳嗽加剧,舌偏淡或如常,苔薄腻,脉细滑。
治法:疏风宣窍,固表化痰。
代表方:苍耳子散加味。
临床应用:本方由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之苍耳子散(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加桔梗、甘草、杏仁、浙贝组成。苍耳子散具有祛风通窍,开宣肺气的作用,呼吸道畅通则咳嗽可好其大半。加桔梗、甘草助其升阳又能排脓,杏仁、浙贝清降肺气以化痰浊,全方不寒不热,宣降并施,以除风邪痰浊之久恋,达到开门逐盗,祛邪扶正的目的。无论属寒属热之病证均可在此方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
2.痰气互滞,肝脾失和
辨证要点:咳嗽似有痰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痰声辘辘,清晨或刷牙时有恶心感或可咳出少量黏痰色白,舌淡或淡红,苔白腻,脉滑。
治法:化痰散结,行气降逆。
代表方:半夏厚朴汤加味。
临床应用:本方出自《金匮要略》,由姜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组成。姜半夏燥湿化痰,散结降气为君药,厚朴除满下气,茯苓渗湿健脾为臣药,生姜散浊气,苏叶疏肺肝之气,为佐使药,共奏化痰散结,行气降逆之功。其适合的病机是痰气交阻偏于寒湿,临床所见为年长儿、素体脾虚痰湿内滞体质者适用。
3.风燥伤肺,咽失濡养
辨证要点:咽喉干燥不舒或有异物感,单声干咳或清嗓子声,常咽痒即咳,入睡后不咳,遇感冒则咳嗽加剧,舌偏红或如常,舌苔薄净或花剥,脉细弦或无明显异常。
治法:祛风润燥,养阴濡咽。
代表方:养阴清肺汤加味。
临床应用:本方出自清代郑梅涧的《重楼玉钥》,由生地、元参、麦冬白芍、甘草、丹皮、浙贝、薄荷组成。原是治疗阴虚白喉之方,养阴生津之力较强,常用于咽源性咳嗽,临床表现为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喉干燥或疼痛,自觉咽痒不舒后频频清嗓子,大便偏干或正常,舌红绛或偏红,舌苔薄或花剥,脉细或细弦。其主要病机为风燥伤津液,咽喉失濡养,咽部干燥是因为液不养咽,津不濡喉所致。故养阴清肺汤中有增液汤(生地、元参、麦冬)润肺又滋肾,俾金水相生,泉源不竭;又包含芍药甘草汤滋养脾阴,使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洒陈于咽,咽喉得津液濡养则不燥丹皮凉营清郁热,浙贝清热化痰;薄荷辛凉散结。全方养阴生津,祛风润燥,切中病机,不治咳而咳自愈。
4.风邪久恋,肺气失宣
辨证要点:咽痒而咳,干咳少痰,痰不易咯出或咳久有少量黏痰,或因复受风邪而咳嗽加剧,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治法:疏散外邪,宣畅肺气。
代表方:六味汤加味。
临床应用:本方出自清代张宗良的《喉科指掌》,由荆芥、防风、桔梗、甘草、僵蚕、薄荷组成。六味汤原治喉证初起,喉科大师干祖望先生常用此方加减治疗急慢性咽炎、喉炎。全方药性平和,不寒不热,能疏风祛痰,散结利咽,故不论风寒、风热、风燥之咽炎咳嗽皆可加减应用。所以在治疗中须疏散表邪,使肺气通畅后咳嗽才可缓解。
5.营卫失和,虚实夹杂
辨证要点:咳嗽反复不已但又不甚,动则多汗入睡易汗,遇风遇凉则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增多,舌偏淡或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滑。
治法:调和营卫,扶正祛邪。
代表方:柴胡桂枝汤加味。
临床应用: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为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由太子参、甘草、大枣、柴胡、黄芩、半夏、桂枝、白芍、生姜组成。方中太子参、甘草、大枣补益脾土,化生气血以扶助正气;柴胡、黄芩、半夏、桂枝、白芍、生姜从少阳之枢,以达太阳之气,逐未尽之余邪,全方解肌和营卫,化气调阴阳,适合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正气不足、余邪未净、虚实夹杂之患儿。
6.脾胃虚弱,痰湿久恋
辨证要点:咳嗽反复不已,痰多,喉中有痰,鼻常流涕,胃纳欠振,面色少华,大便偏溏,舌偏淡,苔薄腻,脉细。
治法:益气升清,健脾化痰。
代表方:七味白术散加味。
P186-187
对儿童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治疗的临床实践
盛老治疗儿童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临床辨证论治经验丰富,特选择其中临床最常见风痰恋肺、痰气互滞、阴虚肺燥3个证型的典型病案介绍。
医案1风痰恋肺证
王某,男,5岁,2014年9月13日初诊。
患儿咳嗽2个月余,白天多,有痰不易咯出,干,张口呼吸,鼻塞浊涕,喷嚏时作,胃纳欠振,大便秘结,2~3日一行,口臭,唇咽偏红,舌淡红,苔白根厚腻,脉浮有力。辨证为风痰久恋,痰食互滞,治以疏风宣窍,消积化痰。
处方:辛夷9g,白芷9g,苍耳子9g,薄荷(后下)5g,桔梗6g 患儿服7剂后,诸症好转,大便通畅,平时汗多,动则易汗,胃纳欠振,舌淡红,苔薄腻,脉细滑。予柴胡桂枝汤加减,续服7剂后,诸症愈。
按语 患ㄦ鼻源性慢性咳嗽夹食积痰热故以苍耳子为主方,杏仁、浙贝、蝉蜕、僵蚕清宣化痰,炒莱菔子、枳壳消积导滞,大便通则肺气宣,咳嗽好转。
医案2痰气互滞证
经某,女,12岁,2016年3月17日初诊。
患儿咳嗽1个月余,喉中有痰,似有物梗阻感,痰不易咯,怕冷,全身有干、湿疹,胃纳正常,大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弦。治拟化痰散结,通阳化气。
处方:制半夏9g,厚朴9g,苏叶9g,茯苓10g,炒白术10g,柴胡6g,黄芩9g,桔梗6g,生甘草6g,桂枝6g,猪苓10g,泽泻10g服用7剂后,诸症减轻,原方再进7剂,诸症而愈。
按语 患儿素体脾虚痰湿内滞,痰气交阻而咳,以半夏厚朴汤方燥湿化痰,散结降气,五苓散通阳化气,使气机升降出入正常,则气行而痰除,咳愈。
医案3阴虚肺燥证
李某,男,4岁,2015年12月18日初诊。
患儿反复咳嗽3个月余,咽干而咳,干咳少痰,白天多,夜间少,咽痒,鼻干,胃纳欠振,大便干燥如羊屎,2~3日一行唇咽偏红,舌偏红,苔花剥,脉细弦。治以祛风润燥,养阴利咽。
处方:桔梗6g,甘草6g,浙贝9g,丹皮6,北沙参10g,麦冬6g,玄参6g,生地10g,白芍10g,僵蚕5g,防风6g,五味子3g。
诸症减轻,原方再进7剂,诸症而愈。
p190-192 小柴胡汤通过加减化裁用于治疗不同种的疾病
医案 陈某,男,5岁7个月,2018年10月5日就诊。
患儿平素体质差,易于咳喘,患病后迁延难愈,有痰难以痊愈,经常使用抗生素及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家长述每月不超过10日在幼儿园,其余时间都是生病请假在家)。平素穿衣明显多于同龄儿童,且秋冬季节手足冰凉。患儿咳嗽5日,先为偶发单声咳嗽,鼻塞,流清涕,手足凉,无汗,家长予以复方鱼腥草颗粒口服,症状未缓解,昨日起咳嗽加重,为阵发性连声咳,喉间有痰,晨起、活动后阵发性喘息,偶有面红,咳甚呕吐胃内容物及较多水样物,或有泡沫,伴有低热。胃纳欠佳,大便不成形,每日一行,较臭,偶有口臭,夜寐可。查体:神清,精神可,咽不红,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哮鸣音。舌淡苔白,脉浮。
辨证思路:患儿反复咳喘,多用寒药,损伤人体正气,尤其是阳气,故而表现为平素怕冷的阳虚疾病本质。因有阳虚为本,外不能补充卫阳温煦肌表和抵御外邪,故而怕冷和反复患病;内不能输布津液,形成水饮。卫阳不足,感受风寒之邪,太阳伤寒,故而患者可有恶寒,无汗,发热,鼻塞,流清涕,咽不红,舌淡,脉浮;阳气不足,水饮内生,变动不居,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水寒射肺,肺失宣降则咳嗽、气喘、咯吐水样物。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而本病的病机根本不是外寒内饮,而是阳虚。阳虚是生成内饮的直接因素,阳虚是感受外寒的内在病因。
该患儿证属阳虚为本,内生水饮,外感风寒。治以温里阳以化饮,助表阳以祛邪。方选小青龙汤加减。
处方:桂枝9g,炒白芍6g,姜半夏4.5g,干姜3g,细辛3g,炙甘草6g,厚朴6g,苦杏仁4.5g,葶苈子6g,紫苏子4.5g,炒莱菔子4.5g,茯苓6g,陈皮6g,生麻黄3g。2剂。
复诊:当日服1剂后汗出热退,夜间咳喘大减,偶有连声咳,喉间痰涎较多。
原方去葶苈子、麻黄,加五味子6g。继服3剂,无气喘,白日偶有单声咳嗽,有痰。
处方:桂枝9g,炒白芍6g,干姜3g,细辛3g,姜半夏3g,炙甘草6g,炒山楂9g,党参6g,茯苓6g,陈皮6g,五味子6g,炙紫菀6g。7剂。
复诊:服药后无咳嗽喘息,无明显痰鸣。手足仍,胃纳欠佳,大便稀溏且臭,口臭。去炙紫菀、姜半夏,加肉豆蔻6g,附子3g,黄芪6g,辨证加减治疗1个半月后停药,随访至今。自服中药起,胃纳渐恢复正常,手足温,中间感冒1次,无喘息,近3个月均能入园学习,未再请病假。
按语 患为阳虚之体,病变脏腑涉及肺脾肾。肺阳不足,不能卫外,易于被外邪所侵,导致反复咳喘;脾阳不足,水谷不能正常运化,则纳差,大便稀溏且臭,口臭;水谷津液不能转化成精微,内生成痰饮,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壅塞气道导致反复咳喘、痰多难愈;肾阳不足,一身阳气不得充养,故而身冷。故而疾病缓解期以温阳治疗为本进行调理。该患儿证属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治疗当以温阳益肾,补肺健脾为法,方选小青龙汤加减。
小青龙汤中的干姜和细辛两味药是方中主药。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能温中回阳,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张元素的《珍珠囊》谓:“干姜其用有四:通心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干姜对祛除在内之肺寒具有重要的作用。细辛味辛,性温,性善走窜,归肺、肾、心经,能达表入里,散寒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对表里的寒邪都有祛除作用,《神农本草经》载:“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其与干姜相伍可温散肺寒。“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肺受寒,则脾阳虚无以运化水液,肺气虚无以通调水道,水饮聚生。故以温热之细辛、干姜温肺化饮。从整个方剂的药物组成中不难发现小青龙汤并没有明确的化饮药物,恰恰是大量使用了温阳药物,通过温补的方式达到化饮的目的,正如《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若患儿以肺阳虚为主,当培土以生金,加党参、黄芪;若患儿以脾阳虚为主,可以加大干姜用量,或加用肉豆蔻、补骨脂等;若患儿以肾阳虚为主,可加肉桂、附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