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the content... Loading depends on your connection speed!

增液汤

功用

滋养津液,润燥通便。

主治

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

解读

增液汤由玄参、麦冬、生地组成,所治阳明温病,中土燥热,耗伤少阴,肠燥津枯,不能濡润大肠,“无水舟停”之便秘。津液亏乏,不能上承,则口渴;舌干红、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脉沉而无力者主里主虚之候,为虚实夹杂之证。治宜增液润燥。方中重用玄参,苦咸而凉,滋阴润燥,壮水制火,启肾水以滋肠燥,为君药。生地甘苦而寒,清热养阴,壮水生津,以增玄参滋阴润燥之力;又肺与大肠相表里,故用甘寒之麦冬,滋养肺胃阴津以润肠燥,共为臣药。三药合用,养阴增液,使肠燥得润、大便得下,故名之曰“增液汤”。正如吴鞠通《温病条辨》自注:“温病之不大便,不出热结液干二者之外。其偏于阳邪炽盛热结之实 证,则从承气法矣其偏于阴亏液之半虚半实证,则不可混施承气,故以此法代之。”此方妙在寓泻寓补,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既可攻实,又可防虚。

方论精选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第十一条“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

儿科应用

增液汤儿科常用剂量:玄参6~10g,麦冬6~10g,生地黄6~12g。现代用法:水煎,温服,每日2次。
盛老师临床常以增液汤为基础方,加味治疗便秘、慢性咽炎、复发性口腔溃疡、肛裂、慢性牙周炎等病证,辨证属阴津不足者。
小儿便秘和成人不同,与其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息息相关。一是小儿脏腑娇嫩,极易受损,如饮食不节,多食油腻煎炸之品,导致肠胃积热,易耗损津液。二是小儿肺气不足,肺卫不固,外感病多见止咳药、抗生素频繁应用,伤及中焦,脾胃推动无力,肠蠕动减少,糟粕难以排出。故临证须牢记鼓舞中州,悦脾和胃。增液汤滋养津液,润燥通便,可作为小儿便秘基础方,临证可灵活加减如食积明显,可与保和丸合用;如脾胃虚明显,可与四君子汤、枳术丸合用。

医案

患儿,陈某,女,5岁。2016年5月13日初诊。便秘2个月,3~5天解一次大便,大便干结难解,胃纳佳,喜食零食,不喜运动。舌红,苔厚腻,脉细数。治拟消食导滞,润燥通便。处方:玄参9g,浙麦冬6g,生地黄6g,陈皮6g,半夏(制)6g,白茯苓9g,连翘9g,莱菔子(炒)9g,苦杏仁6g,神曲9g,炒麦芽9g,炒谷芽9g,甘草3g。5剂。二诊:药服5剂,诸症好转,上方去苦杏仁、谷芽、炒麦芽,加乌梅、甘草、 炒白术、炒枳壳。继服5剂,大便转润,更衣易作,舌净脉平。

按语

患儿饮食不节,喜食零食及油腻煎炸之品,导致肠胃积热,日久耗伤津液,肠失濡润,大便难以排出,又畏惧疼痛不敢排便,形成长期排便困难。舌红,苔花剥,中根厚腻,脉细数,乃中焦积热日久耗伤津液,虚实夹杂之证。方以增液汤养阴润燥,化生津液,合保和丸消食导滞,祛除积热,助中焦脾胃之运化。
二诊药后症减,去杏仁、谷芽、麦芽,加乌梅配甘草,酸甘化阴而不助脾湿,加白术、枳壳健脾助运,理气行滞,行治病求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