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功散
功用
健脾理气。
主治
脾胃虚弱,中焦气滞,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
解读
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之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陈皮意在行气化滞。五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方论精选
清徐大椿《医略六书》:“人参扶元气以补肺,白术燥湿气以健脾,茯苓渗湿清治节,橘红利气化痰涎,炙甘草以益胃气,姜汤煎服,使脾气鼓运,则痰涎自化而肺络清和。”
清陈修园《时方妙用》:“胃气为生人之本,参术苓草从容和缓,补中宫土气,达于上下四旁,而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一切虚证,皆以此方为主。若加陈皮,则有行滞进食之效。”
清张璐《伤寒绪论》:“气虚者,补之以甘、参、术苓、草,甘温益胃,有健脾之功,具冲和之德,故为君子,若合之二陈,则补中微有消导之意。”
儿科应用
异功散儿科常用剂量:太子参6~10g,茯苓6~10g,炒白术6~12g,陈皮3~6g,炙甘草3~6g。现代用法:水煎,温服,每日2次。
盛老师临床以本方加减,用于治疗小儿厌食呕吐、泄泻、低热、遗尿、腹痛等病证,辨证属脾胃虚弱者。
本方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陈皮,意在行气化滞,醒脾助运,有补而不滞的优点。本方适合小儿生理特点,不宜峻补蛮补,宜运不宜滞。临床以面色欠华,胃纳欠振,易疲劳,舌淡苔白,脉细为辨证要点。伴呕吐者,酌加半夏降逆止呕;腹胀者,酌加枳壳以增行气之效;夜寐不宁者,酌加酸枣仁、远志、淮小麦宁心安神。舌质偏红,苔厚腻者不适合用。
医案
患儿,赵某,男,5岁。2013年0月20日初诊。胃纳欠振半年。
半年来患儿食欲不振,不思饮食,时泛恶大便先干后溏,日解1~2次,偶尔多食后则腹胀,夜寐欠宁,精神尚可,体重16kg,面色欠华,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细。既往史:平素体健,1个月前有肺炎病史。中医辨证:脾气虚弱,失于健运。
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治法:益气健脾,行气助运。处方:太子参9g,炒白术10g,白茯苓9g,炙甘草6g,陈皮6g,山药10g,桔梗6g,生麦芽10g,焦神曲10g,蝉蜕6g,炒枳壳6g.7剂。
此方加减服1个月,患儿胃纳正常,体重渐增。
按语
患儿胃纳欠振日久,面色欠华,大便不调,根据舌脉,辨证脾气虚弱、失于健运,治拟益气健脾,行气助运。选用异功散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陈皮,意在行气化滞,醒脾助运,有补而不滞的优点,更有桔梗、枳壳配伍,一升一降,畅通气机。